Skip to content

古人把五天称为微,把十五天称为著,五天多又称为一候,十五天则是一节气,见微知著,跟观候知节一样,是先民立身处世的生活,也是他们安身立命的参照

又学会了两个成语:见微知著,观候知节


今天的人们在 0 和 1 组成的移动互联网上已经往而难返,收视而无知无识,很少有人深入到时和空组成的坐标上认清自己的位置,更少有人去辨析时和空各种切己的意义

的确如此


人一日间,古今世界都经过一番,只是人不见耳。夜气清明时,无视无听,无思无作,淡然平怀,就是羲皇世界。平旦时神清气朗,雍雍穆穆,就是尧舜世界。日中以前,礼仪交会,气象秩然,就是三代世界。日中以后,神气渐昏,往来杂扰,就是春秋战国世界。渐渐昏夜,万物寝息,景象寂寥,就是人消物尽的世界。

一天如此


人们的时间感出现了紊乱、社会的时间意识发生了混乱,圣贤或帝王们就会改元、改年号,以调时定时、统一思想意识。

原来如此


人在寅(yín)时之前最好的、最应该做的事儿就是休息,因为那是天地开辟的时间,人只有休息好了,才能登上一天的舞台。

寅时指的是凌晨三点至五点,在这之前,人应该做的事情是休息。


如六月芒种节气,时间要求人们以非礼勿履,我对此的解释过于直硬,其实如附会农村人生活,当让人惊叹其中的巧合。芒种节气里农作物成熟了,一些见邻起意的人,尤其是那些不劳想获的二流子们,经过麦田时,会低头假装倒一下鞋子里的渣土,实则顺手偷几把麦子......故正派人经过别人家的农田,都不会低头整理鞋子,以免误会,这就是“非礼勿履”了

又学会一个成语,这样理解起来一点也不费力气!


在事物成熟的时间里展示了人性的原罪,这样的现象在我们的文化中也可思可考。


真正有操守气节的态度是:"人之有技,若己有之;人之彦圣,其心好之。"


在全球化时代,孔子的“行夏之时”之说,就是采用公历时间,享用各国产品,保留中国元素,怀抱人类情怀。

这句话让我感觉到恶心,这民族自豪感也太强烈了些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