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阿西莫夫的作品

大基地系列

本来“银河帝国三部曲”系列是独立的故事,"机器人系列"也跟“基地系列”没什么关联,到了艾西莫夫晚年,他将三大系列的宇宙历史观溶进“基地系列”,于是便诞生整个“大基地系列”。

*机器人系列*:

  • 1954 年《钢穴》,伊利亚·贝莱的第一部科幻推理小说
  • 1957 年《裸阳》,伊利亚·贝莱的第二部科幻推理小说
  • 1983 年《曙光中的机器人》,伊利亚·贝莱的第三部科幻推理小说
  • 1985 年《机器人与帝国》,"伊利亚·贝莱三部曲"续集
  • 1993 年《正子人》,和罗伯特·席维伯格合作,改编自早期短篇《双百人》

*银河帝国三部曲系列*:

  • 1950 年《苍穹微石》(Pebble in the Sky),银河帝国第三部,最早出版但是故事年代最晚
  • 1951 年《繁星若尘》,银河帝国第一部
  • 1952 年《星空暗流》,银河帝国第二部

*基地系列*:

1, 基地三部曲

  • 1951 年《基地》(Foundation)
  • 1952 年《基地与帝国》
  • 1953 年《第二基地》

2, 基地后传

  • 1982 年《基地边缘》
  • 1986 年《基地与地球》

3, 基地前传

  • 1988 年《基地前奏》
  • 1993 年《基地缔造者》

非系列小说

下面所列虽然都非属任何系列的独立之作,但是部分作品跟“大基地系列”还是有著若有似无的关系。

  • 1955 年《永恒的终结》(The End of Eternity)
  • 1966 年《联合缩小军》(Fantastic Voyage),电影改编小说,讲述科学家在人体里面探险的故事
  • 1972 年《神们自己》(The Gods Themselves)
  • 1987 年《联合缩小军续集:脑内大进击》(Fantastic Voyage II : Destination Brain),跟上集题材相仿的独立之作
  • 1989 年《复仇女神》(Nemesis)
  • 1990 年《日暮》(Nightfall),和罗伯特·西尔柏格合作,改编自 1941 年艾西莫夫的英文同名短篇。
  • 1992 年《丑小孩》和罗伯特·西尔柏格合作,改编自早期短篇小说

短篇小说类

  • 1950 年《我,机器人》(I, Robot),收录艾氏最早的机器人短篇小说,一般来说不列于“机器人系列”
  • 1955 年《The Martian Way and Other Stories》
  • 1957 年《Earth Is Room Enough》
  • 1959 年《九个明天》
  • 1964 年《The Rest of the Robots》
  • 1967 年《Through a Glass, Clearly》
  • 1968 年《Asimov's Mysteries》
  • 1969 年《Nightfall and Other Stories》
  • 1972 年《The Early Asimov》
  • 1973 年《The Best of Isaac Asimov》
  • 1974 年《Tales of the Black Widowers》
  • 1975 年《Buy Jupiter and Other Stories》
  • 1976 年《The Bicentennial Man and Other Stories》
  • 1976 年《More Tales of the Black Widowers》
  • 1980 年《Casebook of the Black Widowers》
  • 1980 年《Banquets of the Black Widowers》
  • 1980 年《The Union Club Mysteries》
  • 1982 年《The Complete Robot》
  • 1983 年《The Winds of Change and Other Stories》
  • 1986 年《The Alternate Asimovs》
  • 1986 年《The Best Science Fiction of Isaac Asimov》
  • 1986 年《Robot Dreams》
  • 1988 年《Azazel》
  • 1990 年《Gold》
  • 1990 年《Robot Visions》
  • 1995 年《Magic》

2021年读完的这个系列,在微信读书上读的,出版社是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,出版于2012年。

系列题目:基地、基地与帝国、第二基地、基地前奏、迈向基地、基地边缘、基地与地球、我,机器人、钢穴、裸阳、曙光中的机器人、机器人与帝国、繁星若尘、星空暗流、苍穹一粟。

第二基地

语言本是人类用来表达思想与情感的方式,它并非与生俱来,也不是完美无缺。人类所建立的语言沟通模式,只是利用声音的组合来表示各种精神状态------可是这种方法极为笨拙,而且能力明显不足,只能将心灵中细腻的思想,转换成发声器官所发出的迟钝声音。

追根究底------追本溯源------其实不难发现:人类所蒙受的一切苦难,皆可追溯到一个事实,亦即在银河历史上,几乎没有任何人能了解他人的心思;或许只有哈里·谢顿,以及其后的极少数人例外。人人将自己隐藏在他人无法穿透的迷雾中,每团迷雾里也就只有一个人。偶尔,从某团迷雾深处会透出一丝微弱模糊的讯号------人类便是借着这些讯号互相摸索。然而,由于相互间无法了解,彼此也就不能互信互谅,所以每个人自幼年时代起,始终处于绝对孤寂的状态,时时刻刻感到恐惧与不安。长此以往,便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猜忌与迫害。

数万年来,人类的双脚在泥泞中蹒跚前进,心灵长期受到压制。倘若善加利用这些时间,心灵早就可以飞向星际。

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(上下册)

一个有机体吃得很饱而又无所事事,眼前又没有危险,它又会怎样呢?或许它会像牡蛎一样陷入麻木的状态。

麻木,对生活无感

由于人脑的潜力如此巨大,所以人很容易被无聊所折磨。当一个人被限制在没有机会施展自己脑力(除了基本生存所必需之外)的情况下,会逐渐产生不愉快的症状,包括严重的精神分裂症。

物尽其用,人尽其能

在刺探别人的私生活上,它仍然是人类精神中最高贵的天性,因为好奇心最基本的定义是“求知欲”。这种求知欲最初表现在解决人类实际生活的需求上,例如:怎样耕种作物能获得丰收?怎样设计弓箭才最好用?怎样织布比较好?简单地说就是“应用艺术”。当这些比较基本的技能需求满足以后又如何呢?求知欲不可避免地会升级到比较不受限制和更复杂的活动上。

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部分人喜欢听八卦的原因,生活需求满足后,我们还需要更多更复杂的东西满足自己的求知欲。但是,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生出一些事端。

一件伟大的艺术品之所以伟大,正是因为它所提供的精神刺激不是其他地方可以轻易找到的,它所包含的复杂“信息”使脑子的活动超出平常的需求,除墨守成规或精神失常的人外,这种脑力活动是相当愉快的。

「愉快的脑力活动」

即使从事美术可以消磨闲暇时间,但也有它的缺点,那就是除了必须有充满活力及创造力的大脑外,还需要精巧的技术;至于不涉及技术的脑力活动,事实上与美术活动一样有趣,它所追求的是知识本身,而不是为了应用。

充满活力、创造力的大脑 + 精巧的技术 = 从事艺术

不涉及技术的脑力活动:追求的是知识本身,不是为了应用。

上帝或许是神秘莫测的,但他绝无恶意。

上帝是谁?

希腊人把他们这种研究宇宙的新方法叫做哲学,意思是“对知识的喜爱”,或意译为“求知欲”。

「哲学」一词的由来

希腊人在几何学上贡献卓著,他们的成功主要是由于两种技术的发展:抽象和概括。

抽象和概括

理想的直线是不受视觉约束的,只存在于想象之中。这个方法希腊人称为抽象法,也就是为了解决问题,把不重要的枝节删去,只考虑与问题本身有关的性质。

是谓抽象(译:这就是“抽象”)

大约公元前 300 年,欧几里得把当时已知的数学定理收集起来,并加以编排,使得每一个定理都可以由先前已证明过的定理来证明。但我们会立即想到,假如每一个定理都可以由已证明过的定理加以证明,那么如何证明第一个定理呢?答案是刚开始的前提非常明显,而且很容易被人接受,所以根本不需要证明,这称为公理。欧几里得设法把当时公认的公理化简成几个简单的陈述。就根据这几个公理,他建立了一个复杂而堂皇的体系------欧几里得几何学。

  1. 欧几里得几何学是欧几里得把当时已知的数学定理收集起来的结果
  2. 最开始的定理不需要证明,因为它足够明显,也容易被人接受。这是公理

当希腊人在需要时,愿意研究自然,但是总觉得羞耻,因为他们认为最高级的知识来自思维。他们有低估与日常生活直接有关的知 识的倾向。

这和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」意义相悖

由于文艺复兴的领导人物把重心由神学的研究转移到人性的研究上,所以被称为“人文主义者”,而对文学、艺术、历史的研究现在仍被称为“人文科学”。

「人文学科」一词的由来

他(指伽利略)的革命在于,在科学的逻辑方法上使归纳法重于演绎法。与其把结论建立在假设的法则上,不如从观察中归纳出法则(或公理)。

观察实践

现在总的观点刚好与希腊人相反。现在我们不再把现实世界看成是真理的不完美代表,而把法则看成不过是现实世界的不完美代表。因为,无论做多少次实验,都不可能使法则完全或绝对永远有效。即使我们的法则是由千百万次实验的结果推导出来的,只要有一次观察与法则矛盾或不一致,就必须加以修正。不论一个学说有多少次实验成功地加以证明,也无法保证下次实验不会把它推翻。因此,这就成了现代自然科学的奠基石。任何人也不能说他所得到的东西是最终真理。因此“最终真理”这个词变得毫无意义,因为根本没有办法进行足够的观察而肯定真理一成不变,从而使之成为“最终真理”。

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」;没有“最终真理”

只要科学继续是演绎的,自然哲学就可以成为所有受过教育的人普通文化的一部分。

不理解


  1. The Intelligent Man's Guide to Science - Wikipedia
  2. Isaac Asimov short stories bibliography - Wikipedia
  3. 艾萨克·阿西莫夫 - 中文维基
  4. 艾西莫夫官方网页
  5. 叶李华个人网站,被誉为“艾西莫夫中文世界代言人”

永恒的终结

这样好吗?有些人的人生被改变了,这又怎样呢?新的人生和旧的人生都一样是人生啊,都有酸甜苦辣喜怒哀乐。有些人的寿命缩短了,但更多的人寿命延长了,而且过得更幸福。在新的现实中,一部堪称人类智慧与情感的丰碑的伟大文学著作再也没有问世,但在永恒时空的图书馆里,不是也保留了几个备份吗?还有另外一些精彩著作问世了,不是吗?

改变部分人的人生,让大部分人更安全

但如果有了永恒时空的存在,那些事就不会发生。从 28 世纪以后,那样的事情再也没有发生过。时间之神啊,我们已经成功地大幅提升了现实的幸福度,使其达到原始时代人们无法想象的水平;如果没有永恒时空的帮助,人类想自然实现这种程度的幸福生活,可能性几乎为零。

幸福是什么?

物种进化只是为了应对外部环境的压力。如果生活环境稳定不变,一个物种或许会在几百万个世纪里都保持原样。原始时代的人类之所以飞速进化,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。无论如何,当人类学会如何为自己创造环境之后,他们就为自己创造了一个舒适稳定的生活环境,所以他们就会停止自然进化。

舒适区

永恒之人觉得什么是幸福?好吧,我告诉你答案------安全和安逸,中庸之道,永远不要激进。如果没有百分之百确定的优厚回报,绝对不要冒险。

中庸

是不是在智慧生命的心中,天生就有这种向外扩张的本能渴望;他们都梦想着抵达其他星系,抛弃故乡的牢笼?难道就是这种渴望,驱使着人类几十次地开发太空飞行技术,在这个只有地球适宜人居的太阳系内死寂的空间里反复探索搜寻?是不是因为每次尝试都会失败,每次人类都只能返回自己的牢笼,所以永恒时空一直以来不断坚持抵抗这种不适应?

渴望扩张

你能否理解,在消除人类生活中时时伴随的陷阱和苦痛的同时,永恒时空剥夺了人类自我发展、自我寻求克服困难的答案的权利?要知道,要想取得进步、持续发展,要紧的不是避免困难的出现,而是战胜困难,你明白吗?

战胜困难

你们会嘲笑一般时空住民的无知,因为他们以为世上只有一种现实。我会嘲笑永恒之人的无知,因为你们虽然知道有无数种现实,却以为只有一种能够实现。

条条大道通罗马

我们学会了观察各种现实,发现了基本现实会按照我刚才所说的路径演进。我们还查明了是哪次变革毁掉了基本现实的运行。不是永恒时空所发起的任何一次变革,而是永恒时空建立的本身------就是它的存在。任何一种有永恒时空存在的系统,都会让人类可以主动选择自己的未来。人类总会选择最安全、最中庸的道路前进,群星就会变成遥不可及的幻梦。只要永恒时空存在,那么人类的银河帝国时代就永远不会来临。为了恢复人类的辉煌,我们必须清除永恒时空。

读到这句话,我明白:这是「银河帝国」的铺垫。